本土便利店成功在前,夫妻店能赶上即时零售红利吗?
认知的高低,决定了赚钱的多少。
三年大疫洗礼下,消费习惯发生改变,期间实体客流下滑。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显示,在过去一年中,67.2%的便利店来客数同比去年出现下降,仅有21.9%来客数是上涨的。大规模客流下滑,便利店正经历生死存亡时刻。
武汉连锁便利店today的运营总监周晨敏表示,“2020年之前,我们单店的每天到店客数在550人左右,疫情之后,线下客流减少很多,现在还下降了100多人,这是很严重的事。”夫妻店店主杨先生也表示,“疫情最严重时,日收入骤降至100多元,连房租都无法支撑。周围的店关了一家又一家,交了房租可能吃饭的钱也不够了。”
客流下降的情况下,便利店总体销售额出现相反的变化。数据显示,2022年依然有64.1%的便利店企业销售总额同比实现增长,主要原因之一是做了即时零售。除外资便利店外,净增的门店当中也大部分是头部本土便利店企业。
在夫妻店因人流下滑而卖不出货、过期商品增加甚至倒闭的时候,连锁便利店又走在了前面,也最早吃到了红利。
便利店借“即时零售”穿越周期
线下实体店正在经历新一轮洗牌,很多商家没有熬过疫情寒冬,跌倒在政策放开之前。据联商网零售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,2022年至少超过7400家线下门店关闭,包含超市、餐饮、影院等,其中不乏盒马邻里、永辉超市、星巴克等明星企业旗下的门店。
便利店作为其中距离消费者最近的业态,三年来销售额一直保持着10%以上的增长速度,但也受到了明显波及。一个明显的信号是去年狂奔的便利蜂关闭了700多家门店,占原有门店数量的四分之一。便利店欣欣向荣之下,局势已经发生改变。
一、从行业自身来看,便利店的马太效应明显。在过去几年间,大型商超的销售额增长放缓,距离消费者更近的便利店却持续增加。便利店受到追捧,开始疯狂扩张。头部企业加码下,2020年和2021年新增了12.1万家,直接超过了过去二十多年便利店数量的总和。
外资企业711、罗森等也在加紧下沉,留给夫妻店的空间在变小。2022年样本便利店企业新开门店13255家,关闭门店4405家,净增8850家。除外资企业外
,新增门店主要来自本土头部便利店企业。
二、极速扩张也带来了后遗症,门店的密度增加。以往北京被称为便利店的荒漠,近几年有明显改变,最夸张的情况下,打开地图会发现附近一公里有50多家便利店。
便利店的客群又极度依赖周围的客流,过于密集,直接挖空了附近三公里的流量,平摊到每家门店的订单在下滑。同时租金和人力成本逐年上涨,消费信心却没恢复,便利店的利润被近一步挤压。
三、期间的疫情更是彻底改变了消费者的习惯,给便利店的“补上了关键的一刀”。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日前发布了2022年便利店业态发展情况概览,67.2%的便利店来客数同比去年出现下降,仅有21.9%来客数是上涨的。电商、前置仓、社区团购火爆,让消费者变得更宅更懒,流量进一步流失,便利店被迫开始线上化。
“传统电商流量不行,消费者没有习惯。天猫店京东店都关了,后来都转到会员的小程序。我们其实还是偏商贸流通的企业,不过这两年自有品牌多起来了。但是直播电商的发展,导致厂商前置,我们作为流通企业压力很大。”
河北36524便利店副总武腾总结了此前的线上化尝试。
各方因素作用下,便利店的发展迎来关键时刻,亟需穿越周期。同样的环境下,销售额出现了明显的分化。概览指出2022年依然有64.1%的便利店企业销售总额同比实现增长,35.9%的企业销售总额同比出现下降。从另一组数据中,我们可以发现销售额和客流表现分化的原因,线上经营的企业中有70.3%实现了销售额正向增长。即时零售是主要原因之一。
既然已经形成的消费习惯不可逆,最好的办法是顺应趋势,才有可能迎来转机。
“即时零售是获取新的订单、新的顾客的来源——最夸张的一个订单,石家庄的某一条大街上有7家门店,最近的订单就是过马路30米的地方下的,配送距离不超过100米,买了冰镇的饮料、零食。如果我们不提供即时零售,这个订单肯定不是我们。”河北36524便利店副总武腾表示,
“顾客消费习惯和诉求有了变化。虽然你的网点足够密集,但是消费者出来不方便,甚至不想出来。京东到家和饿了么都上了,主力在美团。”
如同河北36524,很多本土便利店已经率先拥抱即时零售,并吃到了红利。河南悦来悦喜也表示,“头部门店,美团外卖占比可达到30%左右,大概是带来了50%的增量”。本土便利店正在走出线下客流消失的阴霾,首先是供给方面出其不意,塑造了差异化的优势,打出了一套组合拳。
差异化供给撬动即时市场
本地供给是即时零售的根基,线下门店的繁荣程度决定了当地市场的规模。需求方是周围三到五公里的消费者。消费者为什么去便利店?是能够快速地获得相应的产品,可以说即时性本身就是便利店的标签,食品就是需求最大的品类。即时零售本质还是零售,只是需要挖掘出线下、电商还没有满足的需求。
其一,是“差异化商品”。需要明确的是,对于零售商来说,“标品”的竞争力在于价格,便利店相比于传统商超并没有优势。但是做外资和传统商超没有的产品,主攻本地特色,满足本地人的“胃口”,在区域内形成稳定复购,则是便利店能否赚钱的关键。在这方面,本土便利店更得心应手。
一、鲜食首先成为发力点。便利店也囊括了打工族的工作餐,做好鲜食,就会为门店带来稳定的复购率。罗森、711等店铺的三明治、寿司全国统一,这些产品还处在早期市场教育阶段,消费者会偶尔尝鲜,很难形成稳定的销售。在这方面,本土便利店更容易实现差异化。特色鲜食是本土竞争外资便利店的核心竞争力。
“鲜食是主要发力方向,主要是做了符合当地消费者口味的小吃,比如武汉热干面、黑旗烤肠,我们的日本团队还研发了超软三明治,很受欢迎。”
武汉today运营总监周晨敏表示,“鲜食给today的即时零售订单带来了90%的增长,外卖业务也是主打鲜食心智,跟美团一起谈的鲜食满减,商家补贴加上美团补贴。线上订单量一开始一个月只有2000+,现在一个月有超1万单,消费者心智已经培养起来了,比如便利店有这样安全安心、健康美味的便当、鲜食。”
“我们按照当地人消费习惯和需求来的,上线了麻辣口味产品,比如麻辣鸭脖,鸭翅膀、鸭肠、捆机、麻辣肉,牙签牛肉、毛豆。这些都是湖南特色鲜食。”
湖南新佳宜唐副总说道。
二、便利店会增加本地品牌,也会勾起当地人的情怀,带动消费。这也会深化顾客对区域门店的认知,有归属感。“去年我们跟老石家庄人熟悉的本地老字号品牌——高橙饮料,做了独家合作,相关产品会独家在我们的门店独家销售,唤醒老石家庄人的回忆。”
河北36524便利店副总武腾表示。
三、聚焦短保产品,紧握住消费者的即时性需求。长保质期的产品,京东、天猫更具备价格优势,更符合消费者的“囤货”需求。保质期短的商品,消费者当下就需要,消耗的快,即时性格外重要。对比传统电商,这是便利店做即时零售的差异化优势。和外资便利店相比,本土便利店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。
湖南新佳宜将经营的重点放在了短保商品上,如奶类、面包类,并保证了24小时提供,拉大了到家服务的销售占比。短保商品销售额同比翻了三倍。凭借有自有冷链,能做出性价比。
比如日系品牌模式贵,711罗森都是外包出去的,外包供应链就要赚几个点,供应商议价水平也没有我们好。奶品的大品牌,都是直采,去掉了中间商赚差价的部分,降低利率。我们的资金压力,是每个月打给供应商的钱,但是我们周转快,得益于我们的选品,以及短保的产品战略,是良性循环。
相比之下,为什么本土便利店选本地化商品效果更好?
鲸商认为,根本原因还是和服务对象相关。零售商选择了什么样的消费者,就要开一家什么样的店,也就对应什么样的供给。就如同外资企业进驻,最关键的是要做好本地化。
本土便利店早期在门店、供应链上的积累,能够更好的洞察当地消费者的需求,并及时满足。虽然本土便利店在各个区域割据一方,不似外资便利店遍布全国,但深耕本地化的优势,会在未来释放更多潜力。
在这环节上,“即时零售”作为本地零售增量市场的重要引擎,将本土便利店和消费者链接起来,进一步带动当地区域的零售。消费者不需要和传统电商一样漫长的等待,也不需要四处奔走;本土便利店可以掌握消费趋势,减轻库存压力。即时零售提升了本地零售市场各环节的效率。
最后,在商品之外,本土便利店比以往更加注重服务价值,这点在“即时零售”上最为显现。打个比方,同样是零售,无论是大型超市家乐福,还是路边夫妻店,可口可乐、唐师傅都是一样的,没有区别。消费者在线下购物会看到门店布局、摆设,这些在线上完全体会不到,唯一差异化的是服务。
湖南新佳宜在这一点上对加盟商严格要求。“收到顾客订单的时候,我们要求拣货员把自己当作顾客,比如我们店里有三瓶酸奶,有各个保质期,以顾客视角,就会拿日期最好的,并且要用最好的外卖包装。我们一直要求率先保线上的客户,要用日期最好的,以顾客为中心。
宣导的就是线上的顾客,因为线上先行付钱,那就应该先保证他们的利益。”同时也会为顾客选品,比如饼干,只上线5-6个最畅销的sku,减少消费者的决策成本,提高复购率。
做鲜食、